×

雨季来了,吃菌要注意!
时间:2024-06-14 浏览量:545
分享到:

广大群众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和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颜色鲜艳、霉变或幼小难以辨识的野生菌,采购野生菌应前往有正规资质的农贸市场或专业交易(批发)市场,不要随意在街边购买。

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凉拌食用,不要多品种混合加工,加工时要炒熟煮透,二次加热野生菌不要使用微波炉,食用野生菌时要适量,不要饮酒。

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农村集体聚餐、婚丧嫁娶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严禁加工、制售野生菌,防止引发群体性中毒事件。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把好野生菌采购关,建立和完善野生菌中毒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恶心、呕吐等疑似食物中毒反应时,应当立即采取简易方式催吐,并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救。


中毒表现

食菌中毒者绝大多数人都是胃肠炎型轻度中毒,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等,还有少数为神经精神型,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然后出现烦躁、谵妄、幻视等症状。如果中毒严重,对人体损害极大,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坏死和溶血性的中毒。

我国有10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中毒表现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中毒类型可分为4种

01、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02、神经精神型

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潜伏期6-12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03、溶血型

由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04、肝肾损害型

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潜伏期6小时到数天,病程较长。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很高。


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01、误食有毒菌类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种。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0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

如果没有弄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

03、生长环境受污染

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