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一些急症的高发期,尤其是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危及生命。冬季,由于天气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许多慢性疾病易在冬季高发,若不重视,甚至会危及生命。
一、心脑血管疾病
高发原因:寒冷的气候会使人的血管收缩,使血压增高或血压不稳定,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一般来说,如果冬天里老人数日或数周有乏力、头晕、烦躁、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频繁、剧烈、持久的情况,就该小心是否是心脑血管疾病找上门来了。
易感人群: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糖尿病者。
主要表现:数日或突发乏力、头晕、头痛、眩晕,肢体活动障碍、胸部不适、心悸、心绞痛、气短,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现象,严重者出现摔倒、意识不清等症状。
预防措施
1.气温骤降时,要及时添衣;晚上睡觉要注意保暖。
2.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3.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
4.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5.定期体检或检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不可突然减量或停药。
6.老年人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备发病时及早服药。一旦发病,要尽快拨打 120,尽早到医院治疗。
二、老人摔倒致骨折及多种并发症
高发原因:摔倒是造成 65 岁以上老人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冬天如果下雪、结冰,则路面湿滑,加上衣物很厚,遮挡望向脚下路面的视线,老年人更容易在冬天摔跤,发生骨折。老年人一旦发生骨折,容易导致原有的内科系统疾病加重,以及引发泌尿系统感染、褥疮、肺炎等并发症。
易感人群:65 岁以上老人。
主要表现:摔倒后骨折、疼痛、起不来身或者起身后感觉不适。
预防措施
1. 在马桶、蹲坑、厨房、楼梯、过道等地方的墙壁上安装防滑扶手,安装小夜灯,给地板打防滑蜡等。
2. 穿的鞋子最好具有防滑功能。
3. 遇到雨雪天,尽量不要出门。出门前建议在衣兜里放一张写了家人联系方式的纸条,以备意外发生时自己或路人、医护人员能及时联系上家人。
4. 摔倒后别急着起身,先原地感受一下身体状况:如果感觉不适,要及时求助路人或家人,尽快拨打 120,等待医护人员前来救助;如果能站起身来,可以缓慢移动到附近安全地点,休息观察一下自身的身体状况,并在之后的几天内继续保持观察,如果觉得不对劲,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
三、呼吸道疾病
高发原因:冬季是普通感冒和流感高发的季节。冷空气刺激下,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供血减少,免疫球蛋白的分泌也相应减少,保护能力下降,细菌和病毒容易乘虚而入。
而大气污染中细颗粒有毒物质在冬季的浓度最高,这些有毒物质和干冷的空气都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老慢支、慢阻肺等疾病的病情。
易感人群:年老体弱者、儿童、患有慢性病者和免疫力低下者。
1.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会随着喷嚏、咳嗽和说话时产生的飞沫在人际间进行传播。通常来说,流感和普通感冒多数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
通常来说,流感和普通感冒多数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由于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不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有一定的传染性,应积极防治。尤其以流感的危害性更大,易引引起暴发流行,如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相关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大家健康,故日常需做好防护措施。
主要表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咽喉痒、咽痛、咳嗽、轻度发烧、头痛。普通感冒很少出现发高热和全身酸痛的症状,发病周期短,容易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当,也容易发展成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预防措施
1. 注意保暖,随温度变化加减衣物。
2. 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3.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
4.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5.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 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7. 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等。到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尽量避免接触感冒患者,接触到感冒患者或他们碰触过的东西后要洗手。
8. 提前接种流感疫苗,重点人群如老人、孩子更要及时接种。
9.在出现呼吸道感染表现后,应密切监测症状,必要时及时送医。
四、冻疮
高发原因:冻疮是寒冬或初春季节时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经常发生在肢体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鼻尖、耳边、耳垂和面颊部。中医学认为冻疮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因而在冬季,体寒的人,往往出现冻疮症状。
易感人群:儿童、妇女、贫血、肥胖、糖尿病、手足多汗潮湿及长期户外低温下工作等人群。
主要表现:经常发生在手指、手背、脚趾、足跟、鼻尖、耳廓、耳垂和面颊部,局部皮肤会出现发红、肿胀、瘙痒、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等。由于发生过冻疮的位置,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所以即使这一次冻疮痊愈了,后面有一点“风吹草动”,都极易复发。
预防措施
1.防冻防潮,注意保暖,戴好手套、围巾、帽子、口罩。
2. 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发热。
3. 肢体受冻后,不宜立即用热水浸泡或烤火。
4. 患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性疾病者,平时应积极治疗。
5.温差水泡,取一盆15°C的水和一盆45°C的水,先把手脚浸泡在低温水中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高温水中,如此每天重复3次,可以锻炼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功能,减少冻疮的发生。
6. 对于冻疮反复发作者,除药物治疗外,可在入冬前用亚红斑量的紫外线或红外线照射局部皮肤,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五、低体温综合征
老年人要经常称体重,一个月至少称两次,或测量小腿围,并注意记录,以便比较。对于体重过轻(BMI<20kg/m²)或近期体重明显下降的老年人,应主动进行营养评估,防止出现营养不良。
高发原因:在寒冷的冬天,当长期待在户外低气温的环境下,人体产生的热量远不及流失的热量多,最终会导致体温下降、偏低。体温过低会影响大脑,导致人意识不清或行动不便。这使得人无法意识到身体已陷入危机,从而没有能力进行自救。
易感人群:60 岁以上老人。
主要表现:畏寒怕冷、四肢冰凉,体温降至 35 摄氏度以下。
预防措施
1.根据气温增减衣物,注意保暖。
2.寒冷天气时少去户外。
3. 观察自己身体对寒冷天气的感受,定时监测体温。
4. 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或运动,增加血液循环运转,促进身体发热。
5. 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吃热饭热菜、喝温热水。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