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长护险、医养结合、人才建设
一、全国政协委员贺丹:在长护险制度设计中,充分考虑亲情照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
作为一名人口领域的学者,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认为,我国老龄化真正的挑战还未到来,应对老龄化的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她持续关注老年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失能老人照护问题。
其一,就长期护理保险在全国推广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建议,包括将补贴范围扩大到失能老人家属、加大对家属照护技能培训、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异地互通互用等。
其二,在高龄老人医疗服务方面,在社区层面形成养老联合体和医疗联合体的互融互通,共同提供面向家庭的老年健康服务。
其三,进一步完善与延迟退休相适应的配套政策,聚焦不同年龄段的老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业引领的计划,提高它的服务品质;消除年龄歧视,加强对大龄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央视新闻)
二、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全国统筹及异地结算老年人心理变化及影响
“当退休年龄延迟遇上独生子女潮,异地养老将成为时代必答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南通福爱护理院护士长李楠楠,将带着一份关于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全国统筹及异地结算的建议走上两会。
当前,因长护险各地市筹资标准、评估体系不同,外地参保老人跨市随子女生活时,每月的居家照护补贴无法使用。李楠楠举例,一位南通从业的盐城籍市民,他的父母未来若到南通养老,将面临长护险待遇无法跨市享用的困境。
对此,她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体系,将目前各地自定的评估框架统一为国家标准;设立长护险专项调剂金,参照医保基金省级统筹经验,逐步实现跨省结算,让流动人口的随迁父母也能持险养老。(中华儿女)
三、 全国政协委员黄东红:多举措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研长护险试点情况,黄东红认为,覆盖面窄、筹资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影响了养老体系的建立健全,当前长护险有重要的现实需求和供给不到位的矛盾。
对此,黄东红建议,通过扩大覆盖面、完善筹资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监管和借鉴国际经验,逐步解决长护险目前存在的问题,推动长护险可持续发展,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更好的保障。(中国新闻网)
四、 全国政协委员许玲:引导更多年轻人进入养老服务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3.1亿。然而,尽管养老服务机构与设施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护理类人才的供给速度却远远没有跟上步伐。
当下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面临着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和流动性高、劳动强度高、平均年龄高的困境。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建议,教育、人社等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等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定向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等方面的复合型养老护理人才;鼓励年轻人报考国家认证的老年护理师、康复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职业含金量;举办行业体验日、职业讲座,消除年轻人的刻板印象。
结合上海、蚌埠的实践经验,许玲呼吁全国层面结合本地实际,实质性提高养老护理员待遇。对愿意在养老行业创新创业的年轻人,要提供专项补贴、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对于愿意加入养老服务业的大学生,应给予一定入职奖补。
除了政策之外,在许玲看来,为了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智慧养老产品的应用也可以产生一定效果。建立荣誉表彰机制,增强职业自豪感;推动年轻一代对养老产业的理解从“生存型职业”转变为“发展型事业”,从而真正留住年轻人。(中国教育新闻网)
五、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支持央国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受家庭结构小型化和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我国超九成老年人倾向选择居家养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仍以中小企业供应商为主,存在资金不足、医疗资源匮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无法提供专业、稳定、持续的居家医康养服务。
于旭波提出,央国企在资金、资源调配、品牌信任、产业协同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他建议,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央国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希望国家出台专项政策,允许并鼓励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央国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采购工作。
二是地方政府加强与央国企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以医疗大健康为主责主业的央国企整合医疗、金融、养老、数字平台资源的作用,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其与本地中小企业合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三是地方政府优化招标机制,促进央国企与中小企业合作,允许双方组成联合体投标,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带动协同作用。(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专注老年商业创新